拼音:bāo tóu
词性:名词
注音:ㄅㄠ ㄊㄡˊ
结构:包(半包围结构)头(独体结构)
造句
记者未在包头发改委查到所“撤销”文件的底册,该文件曾违规批复方式建高速。
第二天一大早,陈辉就打来电话,说是菜刀帮的包头提出要跟他们当面谈判,所以,白璐势必要亲自赴约。
文章对包头昆都仑河沿岸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,并针对存在的问题,提出生态环境建设框架以及所采取的必要措施。
目的了解包头市口腔诊疗机构消毒工作现状,采用分层抽样方法,对公立医院和私营诊所进行了抽查。
套到木竿尖上防止其裂开的金属包头或镶边。
柳月姑娘青帕布包头,作小村姑打扮,姜黄的脸上平空多了块青记,破坏了脸形的美感,抱着个花布包,缩在最靠里厢角,养精蓄神,反正也没什么交流说话对象。
我们去的固阳,是包头的一个小县城。
攀上了飞鸿集团,包头自恃有了坚实的靠山,更加不把白狼帮放在眼里,这就秘密将他的贩毒触手伸向了由白狼帮控制的十三区。
包头稀奥科电池厂以优美的建筑造型、花园似的厂区、舒适的工作环境而著称,其空间环境设计作为现代城市中的工业建筑具有代表性。
两颗鸡蛋般大小的眼睛,两边扁扁的头,中间一个凸起的包头,上面赫然长着一只独角,两排尖利的牙齿在它的嗷叫声下显现出来,还带着墨绿色的汁液。
解释
⒈ 头巾,包头的布。
引《醒世恒言·陆五汉硬留合色鞋》:“可怜寿儿从不曾出门,今日事在无奈,只得把包头齐眉兜了,锁上大门,随众人望杭州府来。”
《天雨花》第十二回:“夫人忙与展去血痕,用包头扎了。”
方志敏《可爱的中国》:“另一个是二十馀岁的妇人,面色粗黑,头上扎一块青布包头,似是从乡下逃荒出来的样子。”
⒉ 借指包着头巾的战士。
引《太平天囯歌谣·牵驴带马当包头》:“牵驴带马当包头,吃穿二字不用愁。”
⒊ 戏曲术语。戏曲中旦行脚色头部化装的总称,包括贴片子、勒网子、梳头、上头面等。
⒋ 戏曲术语。旦行脚色头部饰物的总称。
引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回:“当下戏子吃了饭,一个个装扮起来,都是簇新的包头,极新鲜的褶子。”
⒌ 戏曲术语。借指旦脚演员。
引清蕊珠旧史《京尘杂录·梦华琐簿》:“俗呼旦角曰包头。盖昔年俱戴网子,故曰包头。”
头发上的包巾。
字义分解
包bāo(1)(动)本义:用纸、布等裹起来:用纸、布等裹起来(2)(名)(~儿)包好了的东西:药~|邮~。(3)(名)装东西的口袋:书~。(4)(量)用于成包的东西:两~大米|一~衣服。(5)(名)物体或身体上鼓起来的疙瘩:树上有个~|腿上起了个~。(6)(名)毡制的圆顶帐篷:蒙古~。(7)(动)围绕;包围:骑兵分两路~过去。(8)(动)容纳在里头;总括在一起:~含|无所不~。(9)(动)把任务承担下来;负责完成:~医|~教|~片儿(负责完成一定地段或范围的工作)。(10)(动)担保:~你满意。(11)(动)约定专用:~车|~了一只船。(12)姓。
头读音:tóu,tou[ tóu 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
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~。梳~。平~。分~。你的脸形留这种~不合适。
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~。笔~儿。中间粗,两~儿细。
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~儿。提个~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~儿啊!
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~儿。蜡~儿。铅笔~儿。
6.头目:李~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~儿。
7.方面:他们是一~儿的。心挂两~。
8.第一:~等。~号。
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~车。~马。~羊。
10.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