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绶


拼音:yìn shòu

注音:一ㄣˋ ㄕㄡˋ

结构:印(左右结构)绶(左右结构)

造句

’臣虽自展竭,无益庶政,谨上印绶节钺,退还田里,以避贤路。

那不是所谓的传国玉玺,而是私人的印绶。

灵帝听信谗言,召回皇甫嵩,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,削夺封户六千。

尽力输诚,奖厉六师,率齐群义,应天顺时,扑讨凶逆,以宁社稷,以报万分,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、宜城亭侯印绶。

一面遣人起送董后;一面点禁军围骠骑将军董重府宅,追索印绶。

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,感到大势已去,在主降派劝导下,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,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。

主公言之有理,不过,既便如此,也不用关押,依我看来,只需削弱二公子权柄,让他交出左将军阳翟侯印绶,投闲置散就可以了。

最终,关羽发完牢骚,也就拜受印绶。

叶罗两家都有越王府的印绶,可又能怎么样,没有金丹真人坐镇,他们也入不了王府的法眼,自然就得不到青霞宫的厚待,勉强也就比徐金两家稍微好一点。

当年仲夏,翼公“乃解印绶谢诸僚友”,乘船沿赣江下行,自觅归隐躬耕之地。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印绶yìnshòu

(1) 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绶带

英silk ribbon used to fasten seals and correspondence

引证解释:

⒈ 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。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,佩带在身。

引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梁持守头,佩其印綬。”
《旧唐书·裴度传》:“带丞相之印綬,所以尊其名;赐诸侯之斧鉞,所以重其命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五四回:“﹝兗州府﹞连忙委了本府经歷厅,到嶧县去摘了印綬,权时代理县事。”

⒉ 借指官爵。

引唐韦应物《饵黄精》诗:“终期脱印綬,亦与天壤存。”
宋彭乘《墨客挥犀》卷三:“旧説见龟蛇集者有印綬之喜。”

国语词典:

印信和系在印信上的丝带。

网络解释:

印绶

印绶,汉语词汇。拼音:yìn shòu释义:1、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。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,佩带在身。2、借指官爵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yìn[ yìn ]

1.图章,戳记:印章。印玺。印记。印把子(亦喻政权)。

2.痕迹:手印。指印。印子(a.痕迹;b.高利贷的一种,全称“印印钱”)。

3.用油墨、染料之类把文字或图画留在纸、布、器皿等材料上:印刷。排印。印制。印发(fā)。

4.彼此符合:印证。心心相印。

5.外界事物反映在脑中所留下的形象:印象。

6.姓。

读音:shòu

绶shòu(名)一种用来系官印或勋章等的彩色丝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