讽喻


拼音:fěng yù

注音:ㄈㄥˇ ㄩˋ

结构:讽(左右结构)喻(左右结构)

造句

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时候,同样作为一个知识分子,陈垣“以史事讽喻今事”,援古证今,表达他的爱国思想。

这本书是对拉丁美洲历史的一种讽喻。

后来人们根据这个笑话引申出"郑人买履"这句成语,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,不顾客观实际的人。

当然,结果是白居易的这些指陈时弊,鞭挞社会黑暗的谏章和讽喻诗,不仅触忤了权倖,同时也引起了最高统治者唐宪宗的不快。

第一,传统的中国文化讲究“诗以言志,文以载道”,比较注重批判、审美、教育、讽喻的功能,到现在,这些功能还是需要的。

中国传统文论中有所谓“变风变雅”“美刺”“讽喻”“讽谏”“不平则鸣”等等主张,就是在主张文学的反思和批判功能。

该诗的喜剧讽喻法是显而易见的。

张文认为“元和体”应包括元白讽喻诗。

这首诗就画图生感,自然贴切,言简意深,从六朝的陈后主至隋文帝杨坚,诗人只是轻轻点笔,就达到了深刻的讽喻目的。

以自然风景为主题,有时含有讽喻意义的作品。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讽喻fěngyù

(1) 用委婉的言语劝说

英advise;admonish

(2) 一种修辞手段,借说故事来表明事理

英parable;allegory

引证解释:

⒈ 见“讽諭”。

网络解释:

讽喻

讽喻,一种修辞方法,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;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,用比喻进行讽刺。常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,如诗词、对联、小说等,也常出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fěng

讽fěng(1)(动)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。(2)(动)〈书〉诵读。

读音:yù

喻yù(1)(动)说明;告知:~之以理。(2)(动)明白;了解:家~户晓|不言而~。(3)(动)比方:比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