燔黍捭豚


拼音:fán shǔ bǎi tún

注音:ㄈㄢˊ ㄕㄨˇ ㄅㄞˇ ㄊㄨㄣˊ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。(好工具.)捭,撕裂。

引证解释:

⒈ 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。捭,撕裂。

引《礼记·礼运》:“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,其燔黍捭豚,污尊而抔饮。”
郑玄注:“中古未有釜、甑,释米捭肉,加於烧石之上而食之耳。”
孔颖达疏:“燔黍者,以水洮释黍米,加於烧石之上而燔之。捭豚者,捭析豚肉,加於烧石之上而熟之。”
朱彬训纂引段玉裁曰:“擘豚,谓手裂豚肉也。”
亦作“燔黍擘豚”。 《孔子家语·问礼》:“太古之时,燔黍擘豚,污罇抔饮。”

网络解释:

燔黍捭豚

燔黍捭豚fán shǔ bǎi tún,成语,引证解释位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fán

燔fán(1)(动)焚烧。(2)(动)烧。

读音:shǔ

黍shǔ(1)(名)一年生草本植物;子实叫黍子;碾成米叫黄米;性粘;可酿酒。(2)(名)蜀黍;高梁。(3)(名)玉蜀黍;一年生草本植物;也叫“玉米”、“棒子”或“包谷”;叶长而大;子实可做食粮。

读音:bǎi

捭bǎi(动)〈书〉分开:~阖。

读音:tún

豚tún(名)小猪;泛指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