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夫之对


拼音:sān fū zhī duì

词性:成语

注音:ㄙㄢ ㄈㄨ ㄓ ㄉㄨㄟˋ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1.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。语本《战国策.秦策二》:"昔者曾子处费,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,人告曾子母曰:'曾参杀人。'曾子母曰:'吾子不杀人。'织(.好工具)自若。有顷焉,人又曰:'曾参杀人。'其母尚织自若。顷之,一人又告之曰:'曾参杀人。'其母惧,投杼逾墙而走。"

引证解释:

⒈ 见“三夫之言”。

成语解释

见“三夫之言”。

《晋书·王濬传》:“今臣之信行,未若曾参之著;而谗构沸腾,非徒三夫之对,外内扇助,为二五之应。”

三夫之言

三夫之对作宾语、主语;指流言。

查看更多

网络解释:

三夫之对

三夫之对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为 sān fū zhī duì,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。同“三夫之言”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sān

三sān(1)(量)数目;二加一后所得。(2)(量)表示多数或多次:~番五次。

读音:fū,fú[ fū ]

1. 旧时称成年男子:渔夫。农夫。万夫不当之勇。

2.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:夫役。拉夫。

3. 〔夫子〕a.旧时对学者的称呼;b.旧时称老师;c.旧时妻称夫;d.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。

4. 与妻结成配偶者:丈夫。夫妇。

读音:zhī[ zhī ]

1.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
2.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
3.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
4. 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
5. 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
6. 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
7. 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
读音:duì

对duì(1)(名)对子:喜~。(2)(动)回答:~答如流。(3)(动)向着、朝着:枪口~着敌人。(4)(动)对待:~事不~人。(5)(动)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:~个火儿。(6)(动)照着样检查:校~。(7)(动)调整使合于一定标准:~时间。(8)(动)搀和(多指液体):汤里~点水。(9)(动)平均分成两份:~半儿。(10)(形)对面的;敌对的:~手。(11)(形)正确、正常、适合:这话很~。(12)(量)双:一~杯子。(13)(介)朝、向;用法跟“对于”差不多:~困难不能屈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