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辰堆


拼音:shí èr chén duī

注音:ㄕˊ ㄦˋ ㄔㄣˊ ㄉㄨㄟ

解释


词语解释:

古代设在衙门和驿站前用以报时的时辰台。

引证解释:

⒈ 古代设在衙门和驿站前用以报时的时辰台。

引清周亮工《书影》卷三:“开元中, 郑审检校两京馆驛。今驛门前十二辰堆,即审所剏。十二辰堆,即今各衙门堂前时辰臺也。驛骑虑有淹迟,故置堆以纪去来之候耳。”

网络解释:

十二辰堆

十二辰堆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为shí èr chén duī,是指古代设在衙门和驿站前用以报时的时辰台。

字义分解


读音:shí

十shí(1)(数)数目;九加一后所得。(2)(形)表示达到顶点:~足|~成。

读音:èr

二èr(1)(数)数目字:一~。(2)(数)序数;表顺序:第~。(3)(形)次等的:~把刀。(4)(形)两样:不~价。

读音:chén

辰chén(1)(名)(2)地支的第五位。参看〔干支〕。(3)日、月、星的统称:星~。(4)古代把一昼夜分作十二辰:时~。(5)时光;日子:诞~。(6)指辰州(旧府名;府治在今湖南沅陵县)。

读音:duī

堆duī(1)(名)堆积成的东西:土~。(2)(动)堆土、堆积、聚集成堆:把土~起来。(3)(量)用于成堆的东西或围聚在一起的人:一~人。堆zuī(名)〈口〉义同“堆”(duī);用于“归里包堆”。